超越出版社

劉軒原創散文:〈職場與職棒〉

By SYZ站長 | 2015/06/25 |

Share Button

「大數據」是企業界當紅的關鍵字。大數據的分析可以讓我們用更科學的方式經營公司,但當我們崇拜數據的同時,也更需要注意非數據的「人本」,讓我以棒球的例子做個解釋:

棒球可以說是最早的大數據運動。美國職棒聯盟成立140年以來,每場比賽的每一球和每一位選手都有詳細的記錄,還有特殊的名稱來形容這種數據:sabermetrics。因為棒球數據都是公開的,球隊也會根據它們來決定球員的薪水。

但當球員的薪水愈來愈高,人力開銷就成為了球隊的痛處。你付得起高薪才能留住好球員,於是口袋深的球隊就會愈來愈強,而小球隊則無法翻身,這就好比有錢人一直更有錢,但市井小民只能求生存一樣。於是,在美國職棒文化,球探變得非常重要。一個好球探能從萬軍中識出千里馬,而且越早找到就越好,因為菜鳥球員薪水低、配合度高,若趁早挖到寶,能為球隊帶來的效益會是球員薪水的好幾倍。也正因此,好球探會收取很高的費用,但問題又來了:好球探佣金高,也只有財力雄厚的球隊付得起,結果還是一樣。怎麼辦?

《魔球》中的比利・比恩曾是奧克蘭運動家球隊的總經理。他透過深度分析,找出一些能較早識出好球員的數據。當時的職棒球探過於依賴個人經驗和直覺,一開始並沒有看好這些球員,於是比利・比恩就能以小搏大,在奧克蘭運動家經費最吃緊的時候簽到了一群黑馬,創下了美聯20連勝的奇蹟。隨後,球隊便紛紛聘請統計學家來效法比利・比恩的大數據分析法了。

問題是,就如同氣象,時間拉得越長,預測準確度就越低。對於已經在大聯盟的職業球員,近期表現大致可以用數字預測,但對於一個還沒念大學的運動健將,自己的生涯和球場外的生活都還有許多變數,對於判斷他未來的發展,大數據的效果畢竟還是有限。

進入21世紀,美國職棒球探除了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等三圍指數外,還會加入更多的個人觀察。比利・比恩也說:「能夠蒐集到別人都沒有的資訊,才是一個好的球探,所以球探得要拜訪球員,拜訪他們的家人。有些事,還是得靠自己親眼為憑。」比利・比恩所講的「資訊」,顯然不只是大數據而已。

棒球與職場是個很好的對照。好隊員能夠決定勝負,但要挑選好隊員不容易,尤其如果他們還是剛入社會的菜鳥。根據統計,一個人的IQ和職場上的表現關聯非常薄弱;學生在校成績高,畢業後也未必成就高。但我們整個社會很崇拜數據,從小要考高分,升學靠積分,甚至靠分數決定念哪個科系(我始終不懂憑什麼某些科系能給自己設定較高的入學標準),這種思維難免會延伸到職場,影響主管徵才時的判斷。

問題是,若要讓數據多一些「人本」,我們又該怎樣觀察呢?洛杉磯道奇隊的明星球探約翰・桑德士有幾個很不錯的建議。「誰都能看到數據,就立刻知道誰跑得快、丟得遠。」他說:「但我們應該問的是:這些數據在一個球員身上,是否能在球場內轉為有效的勝利條件?」桑德士花相當多的時間觀察球員的五個面向。他雖然講的是棒球,但也可對映職場:

1. 日常的準備和自律

職業球員有時必須一週上場6、7天,對於自己的鍛鍊不可鬆懈,賽前也必須相當自律,才能維持最佳備戰狀態。於是,桑德士會特地去觀察球員的訓練過程,尤其在比賽前看他們如何暖身和調試心情。好球員的自律,從平日的練習就能看出端倪。

2. 精神和專注力

從球投出的那一剎那,許多決定都在分秒之間發生,球員們必須全神貫注,快速反應行動。無論是球場或會議室,這種專注力在緊要關頭往往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3. 鬥志和自信

職業球員必然很有鬥志,但一個人的好強心若過度情緒化,反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人人都怕失敗,但對於失敗的恐懼是否能與鬥志產生平衡,成為動力而非阻力?這些人格特點,往往都在分數落後時變得明顯。

4. 抗壓性和謙遜之心

比賽本就有輸有贏,每一位球員的表現也都可能呈現短期的高低潮。當一位球員表現不甚理想時,他是否有辦法對抗外在的壓力和自己的心魔?當球員成名之後,上場面對粉絲和鏡頭的注視,是否還能謙遜地融入團隊?即使丟臉,他是否還能維持一點幽默?桑德士就說:「我喜歡看到一個球員狠狠地揮棒落空之後,臉上還能掛著微笑。」

5. 應變和學習能力

在棒球比賽,球員時常會按照教練的指示去不同的位置守備,一個球員在職業生涯中也可能會換好幾個球隊。因此,好球員不能只靠一門絕活走一輩子,而必須不斷改變適應。這也跟職場非常相似;不同的層級需要不同的思維,保持靈活、勇於自習都是成功的要點。

不需要我深刻著墨,相信你也能看出這個清單,對球探和職場都很重要了吧!若你是部門主管、老闆、或老師,不妨參考資深球探的智慧來找出你的明星隊員。若你還是一位被管理的初級職員或學生,可以用這些條件來評估並鍛鍊自己的能力,因為在這個年頭,最具競爭力的黑馬不只是有一些漂亮的數據,更是有這些數據之外的人本特質!

備註:若你對棒球和大數據分析的優缺點感興趣,很推薦這本書:《精準預測:如何從巨量雜訊中,看出重要的訊息?》奈特.席佛  著;三采文化出版 2013。

 

(原文刊載於2015年5月號《30》雜誌: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5417.html

 

♥ 歡迎轉載及分享,但請尊重原創,如轉貼請勿修改,並附上所有原連結,謝謝! 

Share Button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