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出版社

劉軒原創散文:〈還好〉

By SYZ站長 | 2014/06/03 |

Share Button

有個企業家,回憶十幾年前去大陸成立公司的趣事。某天應酬時,地方官員開起一瓶茅台問他:「小弟,酒量如何?」他客氣回答:「還好」,結果買單前就去廁所吐了三次,隔天還去掛點滴。

「我之前都在國外工作,不懂啊!」這位企業家說:「本來以為說『還好』就是『沒有很好』,但在那個場合說『還好』,意思其實是『沒在怕的!』」

所以我現在去大陸出差,對方一端出酒瓶,我馬上磕頭說自己酒量很爛。「還好」不僅看文化,也要看上下文。

若問:「那家新開的餐館如何?」對方回答「還好」,意思就是「不太行,最好別去」。若他說:「還可以」,意思就是「還不錯」。但他若說:「還不錯」,那就一定得去吃吃看了!

以上三種說法,翻譯成英文卻都是”not bad”…,難怪老外會叫:「中文真難!」其實英文也不簡單。假如你聽美國人說”not bad”時尾音上揚,聽起來像問句,配上碎碎點頭樣,意思就是「還過得去」。但若對方說”not B”AD”,尾音加重下降,還撇個嘴擺出羅伯特德尼羅似的表情,意思則是「相當不錯喔!」

同樣兩個字還得察言觀色才能理解,也挺複雜!

德州撲克很講究心理戰術,即使一手爛牌,也可靠「膨風」逼退對手。有個朋友很會打德州撲克,還曾去拉斯維加斯參加過撲克大賽。上桌前,他會找其他玩家聊天。「天氣真舒服!」他會說,或是:「紅襪隊最近表現不錯喔!」「這跟測謊的原理很像。」他向我解釋:「你先說一個很好的事實,看對方的反應,再把一個明明很糟的事情說得很好,看他怎麼回答。這就成為baseline,也就是推測他思路的比對參考值。」

「那如果對方都只說『還好』呢?」我問。

「那他就是存心瞞著你!」朋友回答:「這時記住他當下的表情和語氣,在牌桌上再出現,可能也就代表他有所保留!」

牌桌上下,「還好」都是個有意思的社交指標。

假設你聽一個人說自己運動「還好」,但之後得知他曾是球賽冠軍,就知道他為人低調,對其他事也可能相對含蓄。但若對方說跟某人很熟,後來發現他們交情只不過「還好」,也可推測他在其他事情的處理上,有浮誇的可能。如此說來,「還好」還可以用來判斷一個人的社交信用!

最近,我發現身邊不少人得了「還好」病;他們只會用「還好」來形容一切。

「那個電影好不好看?」

「還好。」

「牛排好不好吃?」

「還好。」

「剛開學,課程怎麼樣?」

「還好。」

「同學如何?」

「還好。」

這個「還好病」通常伴隨著駝背、中氣不足、面無表情等其他症狀。我不相信他們對世界是木訥的。看同樣一群人在社群網站上的發文,評論和反諷的功夫還挺熱血的,為何講話就只有「還好」?

「也許他們跟你不熟,才會比較禮貌。」朋友說。

Good point! 但當我很認真地想認識一個人,而聽到的卻只有「還好」,實在很難再繼續聊下去。我不會做交叉比對,也不打算跟對方打德州撲克,只希望從聊天之中理解他的興趣、喜好、價值觀,讓我對這個人有多兩分認識。坦白說,當我已經用盡力氣和誠意,也充分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卻只得到一個「還好」的回饋,感覺很像熱臉頰貼在冷屁股上。

那改天若問我「對他的印象如何?」我大概也只能回答「還好」吧!

所以,如果你也習慣都說「還好」,不妨多做一些補充和解釋,不要讓你的「還好」給人一種”I don’t know, I don’t care”的感覺。

但最後我還是要說:還好有「還好」!從兩個字就能看到語言、文化、和心理的奧妙,也讓我學到:在外應酬時,可不能隨便說自己的酒量「還好」!

 

♥ 歡迎轉載及分享,但請尊重原創,如轉貼請勿修改,並附上所有原連結,謝謝!

〈 此文章原刊登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2509.html

Share Button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