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出版社

劉軒原創散文:〈風雨過後,必然天晴〉

By SYZ站長 | 2014/06/25 |

Share Button

5月21日是24節氣中的「小滿」,全台泡在梅雨中,很多地方都滿出來了。

 

當天早上花蓮發生地震,台北也晃得厲害。剛吃完早餐的兩歲兒子一開始笑著說「嘿嘿,搖喔」,但看見我和老婆臉色凝重,就趕緊跑過來抱住我們。

 

豈知禍不單行,下午,台北捷運上發生的悲慘血案,造成了全國更大的震撼。

 

當時我正趕去一場演講,看到消息先是驚恐,接著是沈重的憂心。我已經可以想像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政客名嘴們的口水戰、網民憤怒暴力的語言,把已經疲憊又脆弱的民心繼續拉入深淵。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

 

演講結束後,我趕緊回家寫了一篇感言,發在自己的臉書上,沒想到一覺醒來,那篇短文已被閱讀了300萬次,有3萬多人轉載,數千個留言。接著,媒體就紛紛打來了。

 

雖然感激記者們的善意,但我不希望聚焦在自己身上,所以婉拒了所有的訪問。許多網友說我為社會帶來了「正面能量」,我很感動,但那篇發文不是能量,而是一套實際的建議,也有理論基礎。雖然很難簡單解釋,但在編輯一再的鼓勵下,我就試試看,與各位分析那篇短文背後的動機。

 

先從一群狗開始談起。

 

這群可憐的狗,參與了心理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之一。牠們被分為三組:A組套上束身裝備,限制牠們的行動,但過一會兒就被放開。B組的束身裝備是通電的,不時會發出有痛覺的電擊,但牠們若按到籠子裡的一支槓桿,電流就會停止。C組最可憐了──牠們的處境與B組一樣,但那支槓桿卻毫無作用。對這群狗來說,電擊是隨時會發生,而且是無法被控制的。牠們很快便失去了活力,變得很沮喪。

 

接著,實驗者把狗狗放進了一個鐵籠,一半通電,一半沒有,中間隔了一道矮牆。A組和B組狗很快便跳過矮牆,找到不會觸電的地方,但C組狗狗完全不同。牠們沒跳牆,也沒反抗,竟然在鐵籠裡趴下來哀嚎,乖乖接受電擊,完全喪失了鬥志。實驗者覺得不可思議,把這個現象稱為「習得性失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如今,學術道德絕不允許這麼殘酷的實驗了!我們只能對1967年的這個研究感到遺憾,並尊重它所帶給我們的教訓,因為實驗者當年就注意到,這些狗狗無助的神情和行為其實跟憂鬱症病患很像,而後來「習得性失助」現象在人類行為中獲得了證實。從受霸凌的學童到被家暴的婦女,我們處處見到人因為長期的創傷而變得無助、憂鬱、甚至抗拒改變,就算出路就在眼前也視而不見。

 

台灣人善良溫和,包容性高,但近年我所看到的,是一個逐步陷入「習得性失助」的社會。經濟不振、政黨相鬥、對岸和鄰國的繁榮造成比較下的不悅,再加上天災人禍,透過新聞媒體不斷放大的負面議題,一而再使民心受到打擊。難怪網路上的言語充滿了無奈和憤恨,罵人也變得愈來愈難聽,近乎文字暴力。可以說這些酸民討厭,但我覺得他們也很可憐。當社會失去了活力,年輕人沒了方向,甚至失去了尋找方向的意願時,該怎麼辦?當大大小小的視窗像籠子似的把我們框住,不時傳來電擊般的痛苦刺激,我們能跳出來呢,還是只能趴在那裡哀嚎?

 

在「習得性失助」的原先實驗中,實驗者設法將C組狗恢復正常,但無論用獎勵、懲罰、甚至模仿AB組狗的行為都沒效。唯一的方法,就是把狗狗抱起來,抱到沒有通電的地方,而且要重複好幾次,牠們才會自己開始動。事實證明:要改變失助心態,不是靠道理,不是靠獎勵和懲罰,而是靠重複地行動,直到自己體驗到改變的好處,從行動中重獲動力。

 

在一片怨氣中,我們需要明確的行動。所以原文裡,我這麼寫:

 

(1)媒體,請多做建設性的討論,不要用歇斯底里的音量報導,不要重播會加深社會恐懼的畫面。

 

(2)網民,請不要去看那些現場的照片和錄影片段。這個跟恐怖片不同,你已經知道事情發生了,再看這個對自己不好。

 

(3)政府,請加強社會的心理輔導和精神科相關資源,讓需要幫助的人,或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能夠更容易獲得專業關注和治療。

 

(4)學校,請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就,什麼是名利,編入教材,從上到下,給我們的孩子更健康的價值觀。

 

(5)家人,請給你身邊的親人一個大大的擁抱,說你愛他們,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心是安全的,因為有彼此。

 

這個清單的每一點都是action item,都是可實行,也做得到的改變。嚴長壽最近說:「台灣不缺批評,缺捲袖做事的人」,這句話上了頭條,我也很有共鳴,問題是許多人捲起了袖子,卻不知道要做什麼,因為目標看似太大,現況看似太難改,還是滑手機算了。

 

那就讓我們從自己能改變的開始吧!首先,遠離負面消息,拒看負面無聊的新聞,影響了收視率,媒體自然就會開始改進。我建議大家關上電視,一起出門散散步,曬曬太陽,因為日光對心情有很好的療效。要改變價值觀,讓我們從自己買什麼樣的東西、討論什麼樣的話題、讀什麼樣的書,進而影響下一代。有網友說得沒錯,教育問題不是全在老師身上,而是應當從家庭開始,也從自己開始。至於(3),我現在更堅信台灣(其實全大中華社會)需要好的心理資訊,並擺脫「心理諮商是有問題的人才用得到」的成見。就此,我會持續提供我認為有用的資訊和心法,希望大家能用健康的思考方式,幫自己脫離負面情緒的漩渦。

 

最終,也是最重要的:「抱抱!」抱抱親人,抱抱朋友。研究顯示,當兩個人擁抱六秒時,腦部會開始分泌一種叫oxytocin的荷爾蒙,立刻降低「壓力荷爾蒙」cortisol,並促進安好的感覺。長達20秒的擁抱則足以造成「強烈的契合感」。換句話說,人們只要擁抱,就好比給彼此打了一劑百憂解,不用掛號、不用吃藥、不用花錢,何樂不為?說不定有些人就能因此從鬱悶中被「抱」回來。他們或許不會說,但心裡會很感謝。

 

「社會要健康,大家一起來!」後來這段發言成為了許多節目討論的話題,聽說連國外都有報導,我除了感謝之外,只盼望它真能帶來一些積極的改變。

 

也感謝老天幫忙,週末賞了台北兩個大晴天。我騎在河濱公園,看見好多人出來運動,有的跑步、有的騎著U-bike、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好不熱鬧。在黃昏的暖光渲染下,他們的表情是和祥、滿足的。此時一句話湧上心頭:

 

風雨過後,必然天晴。

 

很難不愛上這樣的台北市。

 

(原文刊載於《30》雜誌第118期2014年6月號劉軒「跳TONE玩家」專欄文章)

♥ 歡迎轉載及分享,但請尊重原創,如轉貼請勿修改,並附上所有原連結,謝謝!

Share Button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