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YZ站長 | 2014/05/30 |
圖:龍山寺慶元宵/劉墉作/生宣紙水墨設色/144x238CM/2012
劉墉
在我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萬華,因為父親生前常帶我去那裡玩。當時臺北入晚之後都昏暗寂靜,只有萬華夜市燈火輝煌樂聲喧嘩,除了各種小吃,有用氣槍打小泥人和水柱乒乓球的,用飛鏢射氣球的,藤圈套玩偶的,賣藥練把式的,以及很多中外遊客。父親還常帶我到附近的龍山寺,那是台灣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就算深夜依然燈火通明、香客不斷。我從小有哮喘不耐煙熏,所以父親總帶我匆匆繞一圈,好像跟眾神打個招呼。唯有過年時的花燈會,就算呼吸不順,我也賴著不走,只見龍山寺前前後後掛滿寫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小燈籠,兩邊龍虎門懸著特大的燈籠;裡面廡殿長廊更精彩,全是各種人物走獸的花燈。雖然早在六十年前,已經有八仙過海和三藏取經之類的電動花燈。五光十色、燈火迷離、人影幢幢,加上香爐的裊裊青煙和大殿裡的諸佛與梵唄,成為我心靈深處最神秘的畫面。
這張畫就是寫我童年記憶中的龍山寺慶元宵。為此我再三前去寫生查訪,請教當地老人並查閱史料。龍山寺是清乾隆三年(1738)建成,因為堪輿屬於「美人穴」,所以在寺前挖了個蓮花池,讓美人照鏡。後來池子被填平為市場,許多我訪問的老人都說早年在那兒買過東西或擺過攤。我覺得蓮花池比較美,所以在圖中復舊,把攤販移到四周池邊。牌樓和前院圍牆是後來建的,但我覺得挺有氣派,所以也納入作品。
龍山寺幾百年來雖經戰火洗禮蟲蟻摧殘而多次重修,但是前殿、正殿、後殿及左右護龍,六角型的鐘鼓樓,並沒有太大改變,尤其宮殿式的主殿,十分敦厚莊嚴。至於周圍的街道兩側,畫的是日治時代受歐風影響的巴羅克式建築。近處則參考史料加上回憶想像,有許多深宅大院和酒肆商店。
由於是年節期間,香客眾多,雖至深夜依舊車馬喧嘩。前景空地搭了戲台,正演出歌仔戲,眾人呼家帶小,拿著自家椅子來看。左側池邊違建與酒樓間也熱鬧非凡,賣藝的、售燈的、吹糖人的、灌氣球的、小吃攤、水果攤、遊樂攤、甚至乞討者、尋芳者。人力宣傳車和看板上則寫著“五毒白骨鞭”及“里見八犬傳”,都是我當年最愛的電影。
萬華原名「艋甲」,是由早期原住民「獨木舟」發音而來,被日人改為「萬華」。所謂「一府二鹿三艋甲」,萬華與台南、鹿港並稱台灣三大港。也因為早期船舶商旅移民甚多,於是建寺廟以祈平安、設食街以供美饌,開印刷廠與花街以供心靈肉體之需。為了趣味寫實,我把這類社會形態都納入畫中。
早期的台灣仍以人力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畫中可見寺前有人維持秩序,要車輛改道。這是源自我童年的記憶:重要人物將至,便衣和吉普開道車先行佈置,細心的觀賞者或可見到蛛絲馬跡。
總結起來,這張描繪早期龍山寺,多達六百人的八尺大畫,融入了我幼年回憶、個人想像與故事史實。希望欣賞者能保持美感距離,莫問君家在何處,因為它是畫、是散文,也是我經營的小說。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