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YZ站長 | 2014/05/30 |
劉軒
我以前認識一個朋友﹐有個很奇怪的毛病﹕每次他走進一家書店﹐就會突然想要上廁所﹐而且都是要「棒賽」。我剛開始還不太相信﹐但有幾次跟他出去逛街﹐發現果然是真的﹔只要走進學校附近的Barnes & Nobles (美國的聯鎖書店)﹐沒過一會兒﹐他就會突然抱著肚子快步奔往洗手間。後來他說﹐選書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看他們的廁所乾不乾淨。如果太髒﹐馬上閃人﹗
聽起來很好笑吧﹖我也這麼覺得﹐直到幾年之後﹐我赫然發現自己也開始有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我的症狀不是出現在書店﹐而是在唱片行。那時候我正在波士頓當業餘DJ﹐每個禮拜都要花三四個小時試聽新的唱片。我發現自己每次一走進店裡 (甚至剛到門口)﹐肚子就會開始隱隱作痛﹐而我則不得不立刻回應「大自然的呼喚」。
其實這種叫作nervous stomach 的症狀很普偏﹔它是屬於面臨壓力時的生理反應之一。當人類還在樹上爬來爬去時﹐壓力反應是求生的本能。除了心跳加快、血壓昇高、毛髮站立之外﹐胃酸也會分泌較多。有些腸胃比較不好的人﹐就會出現反胃或是要上廁所的症狀。但起初讓我搞不懂的是﹐明明我朋友很愛讀書﹐我也很愛聽音樂﹐這些應該很relax的事情為什麼反而使我們緊張呢﹖後來我讀到「壓力達人」Hans Selye的研究之後才明白﹕原來「興奮」跟「緊張」是差不多的事情﹐也就是說在生理方面﹐兩種情況的反應是幾乎一樣的﹐唯有靠大腦的解讀才能分辨當下的狀況。如果四周的情況讓我們覺得應該開心﹐我們會感到興奮﹔如果四周顯示危機﹐我們則感到緊張。
用這套理論來進一步推想﹐有可能我和我朋友碰到喜歡的書和唱片時﹐有些因素使我們的潛意識感到壓力。也許我們擔心自己會錯過好東西、或是怕一口氣花太多錢、對挑選的過程也感到有些煩燥。我甚至有可能因為對晚上的DJ表演感到緊張﹐而把壓力延伸到購買唱片的行為上。其實仔細檢討自己的生活﹐我發現有很多時候﹐一些應該讓我開心的事情反而會造成壓力﹕寫文章、作曲、主持節目﹐甚至參加時尚派對都可能會讓我緊張。那是因為我是個完美主義者﹐又很在意別人的看法 (誰不是呢﹖)﹐因此在許多事情發生之前﹐我就會開始擔心無法達到內心設定的標準。問題是自己壓力越大﹐就越無法行動﹐最後反而會採取一個最消極的反應﹕拖﹗
我老爸以前最常罵我的就是「拖」﹐但是他也承認自己曾經有同樣的毛病﹐直到去中視當記者之後﹐才硬把這個習性扭轉過來。因為跑新聞完全不能拖﹐時間限制是每個記者頭上的烏雲﹐那種外在的壓力反而逼迫我父親放棄他的完美個性﹐把稿子先寫為重﹐修辭潤飾有空再說。後來越寫動作越快﹐瞬時組織能力越來越強﹐許多文章落筆便能一氣呵成﹐讓他開始對寫作感到自在﹐而後來讓他成為一名產量極高的作家。其實歷代很多作家﹐從海明威到馬克圖文﹐都曾以記者的身份開始﹐或許這跟「反拖」的訓練有很大的關係。
身為一個創意產業的工作者﹐我覺得作品的好壞永遠會是一種內在的壓力﹐但我也知道﹐唯一克服這種壓力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創作﹐直到創作本身變得自在﹐直到嚴謹的思想能夠放鬆﹐讓即興的趣味能夠被呈現。畢竟最好的藝術﹐就是嚴謹準備之後的即興發揮﹐因此只有克服了壓力﹐才能有效率地做出好東西、想出好點子、以靈感應對萬變。於是我近年來不停地給自己排滿工作、設定deadline、跟客戶簽約﹐逼迫自己不得不行動起來﹐因為我開始了解﹕只有外來的壓力﹐才能讓我克服內在的壓力﹗
至於我和朋友的「緊張肚子」﹐現在已經不再是個問題 — 感謝Amazon和iTunes、Beatport這樣的網站﹐現在坐馬桶上也可以逛書店買唱片﹐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選擇化解了我們的壓力﹐於是現在走進唱片行﹐我也老神在在了﹗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