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出版社

讓鱷魚成為鱷魚,讓海豚成為海豚(《中國經濟週刊》李小曉文章轉載)

By SYZ站長 | 2014/05/30 |

Share Button

劉墉:不做“虎爸”做“弄臣”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李小曉︱北京報道

  “有的人一生守著一塊鄉土,這很好。但有的孩子則要走向世界去施展抱負。假設人類早期是從埃塞俄比亞產生的,要旅行多遠的地方?經過埃及、紅海成為尼安德塔人,然後建立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再到中國往南到馬來西亞,到紐西蘭,到斐濟群島,過白令海峽到阿拉斯加,到南美到北美,人不是一直都不斷地在旅行嗎?”

  “其實每個生物有爬向陽光的本能。父母的種子播在陽光不夠的地方,但他們卻會帶著孩子朝向陽光一直攀升。蒲公英會在晚風中把它的孩子散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希望它飛得越遠越好。所以我一直教育我的孩子走出去,後來他們離開我們,離開紐約到歐洲、到阿拉斯加、到臺灣、到中國大陸。你會發覺當你讓孩子能夠海闊天空、能走向外面的世界的時候,這個世界對於他來講是不可怕的,是任他馳騁的,是不那麼遙遠的。”

  應該放孩子出去闖世界

  今年5月,《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北京見到了華人作家劉墉和他的夫人。他們此行是為了宣傳新書《人生百忌》,順便探望旅居北京的女兒小帆。“我們來了一天了,還沒見到女兒呢,她太忙了。”

  三年前,記者拜訪劉墉在紐約長島的家,當時家中只有劉墉、他的夫人和岳父。“小帆在好萊塢學人家拍電影,也不知道她一個人行不行。”劉太太聳聳肩。

  半年前,記者向劉墉一家拜年,問起春節怎麼過。“小帆在歐洲。我們只有老兩口對著電話過年。”劉太太回信寥寥數語。

  《人生百忌》中,劉墉道出年輕人在社會中的各種禁忌。“你沒發現每句話都是講給小帆的嗎?”劉太太笑道。

  劉墉常在微博或者書中提起,女兒在郊遊時把垃圾放在塑料袋裡帶回家,或者女兒嚴守公司的“商業機密”,連老爸都不肯告訴等細節。處處流露出對女兒的寵愛和驕傲。

  “她哥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說先不急著找工作,先周遊歐洲。我問跟誰去?說一個人,背著背包。我問,有很多朋友在歐洲嗎?她說沒有,自己去闖天下。結果她先去美國加州(加利福尼亞州),一邊瞭解電影公司一邊找人家寫推薦函,後來她又去歐洲,把這些電影公司都一路拜會到老總。”劉墉不無得意地說。

  後來,小帆從歐洲一路旅行到北京,在沒有人知道她是劉墉女兒的情況下,同時拿到好幾份工作邀請。她在還沒決定去哪家的情況下就租了房子,然後回紐約拉行李,從此開始在北京的旅居生活。

  剛到北京,小帆就變成了地道的“工作狂”。她所在的電影公司人少事多,她作為項目主管,天天忙到昏天黑地。因為她是美國人,和好萊塢對接的事情都落在她頭上。而目前,她正忙於引進美國當紅電影《饑餓遊戲》。

  見過小帆的人,很難相信她出生在一個有財力捐建幾十所希望小學的家庭。記者在北京三裡屯見到小帆,她手裡拿著一隻很普通的黑包,加完班,坐著地鐵10號線匆匆趕來,坐下之後一邊喊“好餓”,一邊點了漢堡和可樂。“我很喜歡現在的狀態,工作很充實,週末常常一個人去看美術展。但有時還是會很想家。”

  面對獨自奮鬥的小帆,劉墉也流露出一絲心疼。“看到孩子們辛苦,我們很矛盾。這次在臺灣看兒子非常忙。夜裡兩點鐘聽到門哢嚓響,知道他回家了。這個時候一是心疼,一是覺得應該的。年輕人就應該這樣,只希望他的身體挺得住。對女兒也是一樣的,女兒單獨在北京,有時候加班、應酬搞得很晚,夜裡兩點發一個E-mail說她到家了。我們只是希望她能注意自己的安全。”

  朋友,君臣,師生

  提起“虎媽”,劉墉表示堅決反對。

  劉墉承認,在兒子劉軒小的時候,自己也做過許多和“虎媽”相似的事。甚至“虎媽”的女兒在卡內基音樂廳的一張演奏照片,劉軒也有一張同一位置、同一角度、同一姿勢的照片。但那種嚴厲的訓練方式如今看來是不對的。

  “天才不是逼出來的。”劉墉舉例道,最近一個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剛剛自殺了,其實很多天才最後過得非常苦。反而是愛因斯坦沒有被逼過,愛因斯坦當時還做傳教士,還搞音樂,還在市政府裡做小職員。他頭一天離開辦公室的時候還在想,“看樣子我一輩子也想不通我的相對論了”,但第二天他就突然想出來了。

  “因此,很多東西不是擠壓出來的,很多東西是讓它自己去爆發的。天才如郎朗或李雲迪,也許不用那樣的壓力,他也能有今天的成就,只要給他那樣的機會。反之,如果不是天才,高壓下會有多少信心被擊潰,多少悲劇產生。”劉墉表示。

  因此,在劉墉的家裡,父母和兒女的角色是可能隨時發生變化的。

  劉墉笑道,有的時候覺得太早生兒子了,怎麼看兒子都不像兒子,怎麼看兒子都好像兄弟。“如今和兒子、女兒都是朋友的關係,有時候兄妹二人坐在桌上一起來跟我抬杠,吃飯他們就一起來修理老爸,那老爸也沒辦法,吃完兜著走,老爸也乖溜溜地聽他們訓。”

  但劉墉強調,和女兒除了“朋友”還有兩層關係,就是“君臣”和“師生”。

  “有的時候人家是公主,我這個國王也管不住啊。爸爸有的時候會享受作為弱勢的爸爸,女兒就已經講了,‘我今天要穿高跟鞋,很高很高,爸爸你會看起來很矮啊’。我說,‘好啊,那我就蹲著吧,就讓我更矮好不好。’所以跟女兒一起,有時爸爸變成了弄臣。”劉墉笑道。

  但劉墉和女兒還有一個特殊的“師生時間”。在小帆上中學的時候,劉墉每週會找一天專門給她教課。每週日下午兩點,書房裡沒有父女,只有師生,而且是嚴厲的老師和乖乖的學生。在書房裡,小帆被罵了,會偷偷轉過身擦眼淚,接著再好端端地轉回來上課。

  劉墉認為,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恩威並重,“威”,使恩顯得更有恩;“恩”,使得威更有原則。

  孩子還是需要積極的管教

  劉墉夫婦此次中國之行的下一個目的地,是去臺灣,探望孫女千千和剛出生不久的孫子川川。

  提到已為人父的兒子劉軒,劉墉表示,他在用一種更加全新的方式培養子女,千千和川川正在用他過去完全想不到的一種自由的方式來成長。

  在劉軒心中,父親一向是那個不可超越的智者,他從小受到了許多父親的壓力,如今他只期望自己的小孩健康快樂地成長,僅此而已。劉軒儘管自己從事音樂行業,但從不盯著孩子早早學琴。

  他在全臺灣最冷的時候,則會帶著孩子到最冷的地方去。“每當臺灣颳風下雨,他們就會上山去。我常常說,幾個月的娃娃走過的橋,比他們的姑姑、我的女兒走過的路還多。”劉墉調侃道。

  但劉墉認為,如今的年輕父母在教育子女上也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問題。

  孩子的大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大問題。劉墉指出,這次在大陸簽售時,問一個小孩多大了。小孩不回答,回頭看他爺爺奶奶。然後奶奶說:“說你七歲。”然後小孩說:“我七歲。”小孩不能獨立思考,是因為父母太為孩子做主。

  劉墉認為,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以積極的管教。

  他舉例道,他的孫女到美國去,太太帶她去圖書館玩玩具。當老師說玩玩具時間結束了,那些洋孩子都把玩具放到玩具箱裡,而小孫女卻把玩具箱裡面的玩具往外拿。

  後來劉墉全家檢討,並想出一個辦法。第二天,劉墉告訴孫女,玩過的玩具要放回原位。如果不放回原位,就說明你不要了,第二天這個玩具就會消失。後來真的很多玩具消失了,小孫女也學聰明了,再也不亂丟東西。

  “這和中美教育無關,中國人有中國人的管教道理,和西方是一樣的。吃飯完要離開,要說我吃完了,而不是椅子一塞就走掉了。”

  “我覺得經過管教的孩子更會珍惜父母的愛。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把愛灌輸給他,他反而不感恩。要讓他們知道,愛也是有條件的,今天我疼愛你,因為你值得被疼愛;今天我疼愛你,因為你也相對地疼愛爸爸媽媽。每一個人從自己開始做起,把我們中華文化當中美好的一面發揚光大。”劉墉總結道。

  劉墉的育兒故事:

  鱷魚與海豚

  一隻鱷魚媽媽罵她的小孩:“你怎麼那麼差,那麼不努力,你看人家海豚寶寶跳那麼高,還會倒著在水裡走,你怎麼都不會呢?”鱷魚小孩說:“那媽媽你表演一下怎麼樣跳,怎麼倒著在水裡面走。”

  每一個孩子有每一個孩子的才智,鱷魚就不是海豚,不是說海豚就超越了鱷魚,只是鱷魚是鱷魚,海豚是海豚。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這是最重要的。

  劉墉教育語錄

  其實父母管孩子能管得了多久?管得了一輩子嗎?最重要的是有他們的另一半來管他。有個笑話:媳婦對婆婆說,我的孩子你幫我管,你的孩子我幫你管。我們希望丫頭能夠找到個合適的對象,找到個好的朋友能夠幫忙照顧她。

  有些壞習慣,往往會延續一生。如果留意身邊同事的老公,當他發現牛奶沒有了,有的人會默默地把空盒子放回冰箱裡;有的人會叫,“沒有牛奶了,記得買”;有的人則會打電話回家說,“家裡沒有牛奶了,我現在在超市,要不要買?”這是一個能否負責到底的問題。他從小的教養和習慣直接影響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行為,導致今天有很多“草莓族”,就是看上去很漂亮,但受不了壓力,一擠就壞。

  有的時候人家是公主,我這個國王也管不住啊。爸爸有的時候會享受作為弱勢的爸爸,女兒就已經講了,“我今天要穿高跟鞋,很高很高,爸爸你會看起來很矮啊”。我說,“好啊,那我就蹲著吧,就讓我更矮好不好。”所以跟女兒一起,有時爸爸變成了弄臣。

Share Button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