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出版社

劉軒原創散文:〈假如你有個完美的記憶〉

By SYZ站長 | 2014/04/21 |

Share Button

你能記得一生中所有發生的事情嗎?

信不信,世界上真有這種人,像是一名住在紐約的女士,就自稱11歲之後的每一天都記憶猶新。美國新聞節目60 Minutes訪問她,主持人隨機問:
「1990年1月2號,妳在做什麼? 」
女人眼睛轉了一下:「喔對,那天星期二,我剛開始上慢跑課。」
那天果然是星期二,她形容當天的天氣,也與氣象記錄完全符合。對這位女士來說,20幾年前發生的事跟昨天發生的一樣鮮明。科學家為這現象取了個新名稱:Superior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超級自傳式記憶),在美國至今找到了六位有這種能力的人,全世界肯定有更多。
如果這是一種「醫學症狀」,我多麼希望自己是患者啊!想想,超級自傳式記憶能為妳省下多少時間,再也不會找不到東西、忘記談話內容、遺漏該做的事,能記得所有的會議細節、每一個deadline、把工作發給了誰,我會成為超級主管!
很可惜,我不僅沒有這個天賦,連前一天吃了什麼都記不起來,除非那是個特別好或特別難忘的一餐,像是有一次跟姨婆吃飯,她被魚刺卡住了喉嚨吐不出來,甚至還咳出了血絲。幸好沒事,但當時可把我嚇壞了!那是30多年前的事,我還不到4歲,一直記到今天。
但我也很好奇:那些有超級自傳式記憶的人,會因為什麼都記得而比較快樂嗎?又或者因為什麼都無法忘記而變成一種負擔?
節目上看到的幾位「超級記憶人」來自各行各業,有音樂家、老師、主持人、演員。他們看起來就像妳和我,沒有明顯的開心或憂愁寫在臉上,但那位來自紐約的女士說:「這種記憶能力讓我快樂,因為它使我更認真生活。」
主持人問:「怎麼說呢?」
我問自己:該用什麼方式過每一天,讓每天的記憶都值得被記住呢?
這確實發人深省!連一位有完美記憶的人都會希望自己有值得的回憶,何況是我們?
多年前,學者曾做過一個實驗:讓人在照直腸鏡的過程中給自己的不適感打分數。當時照直腸鏡時還不會全身麻醉,相當難受。A君很快地完成了他的檢測,而B君則是一樣地痛苦卻拖了更久。哪個病人比較受罪?從表面看,答案當然是B。但事後訪談時,A君的回憶竟然比B君更糟,差別在於B君的不適感到了後面有稍微抒解,而A君的療程在痛得最厲害的時候結束。心理學者由此發現:經驗的結尾不同,整體的回憶就會不同。
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提出這個研究,加以解說:「我們的人生就像是一連串的故事,而故事都有開始、過程和結尾。時間長短不是重點,起承轉合才是重點。」
所以,如果回憶就如故事,我們正在撰寫什麼樣的故事呢?我們在追求快樂的結局、戲劇化的結局,還是平淡無奇的結局?我們用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無常,還是悲觀地等著草草收尾?我們讓自己的故事充滿了難忘的配角和有意思的挑戰,還是一些平庸的瑣事?
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曾說:「如果妳能記得一切,好過什麼都不記得。」其實超人和凡人都一樣。我們應該都在追求同一件事,也就是讓自己的人生成為一段值得回憶的故事。

♥ 歡迎轉載及分享,但請尊重原創,如轉貼請勿修改,並附上所有原連結,謝謝!

Share Button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