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出版社

劉軒

By SYZ站長 | 2014/06/04 |

Share Button

%e5%8a%89%e8%bb%92%e5%b9%b8%e9%81%8b%e5%a4%a7%e9%a0%ad%e7%85%a7

劉軒被聯合報封為「斜槓青年」,但他認為自己既不青春也不斜,只是在認真的當個「有用的創意人」。在他真正的青春時期,父親劉墉曾以他為題,寫了《超越自己》系列散文集,成為了台灣90年代的勵志書代表作,也為他扣上了多年難以掙脫的資優生封號。他則把自己遊走於東西方世界、自我放逐的歷程,寫成了另一系暢銷書,包括《Why Not? 給自己一點自由》、《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等散文作品共八本。一場意外使他在29歲那年返回台灣,隨後在亞洲從事廣告、媒體、音樂、出版等創意產業工作。近年來,劉軒致力於推廣「實用、生活化的積極心理學」,幫助社會大眾在科技的萬變中找回幸福人本。他以資深講師的身分,榮獲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全國第二季總冠軍,主持長達七年的廣播節目《藝術好好玩》四度入圍廣播金鐘獎最佳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他的心理學著作《Get Lucky! 助你好運》、《幸運透視眼》、《心理學如何幫助了我》榮登各大書局排行榜,獨立製作的《劉軒透心課》也成為了華文知識付費產業最成功的影音課程之一。劉軒的教育背景包括茱莉亞音樂學院先修班、哈佛大學、哈佛教育學院人類發展心理碩、博士班,目前正在進修的則是如何當兩個孩子的好爸爸。

劉軒的透心課:

xuan.tw

臉書:

www.facebook.com/i.am.xuan.liu

微博:

http://weibo.com/djxuan

微信公眾號:

軒言公眾號F (171218)

%e5%8a%89%e8%bb%92%e5%8d%8a%e5%bc%b5%e8%87%89 dj-xuan Íò±¦Áú.pdf, page 1 @ Preflight Íò±¦Áú.pdf, page 1 @ Preflight xuan-2 %e5%8a%89%e8%bb%92%e5%b9%b8%e9%81%8b%e6%94%a4%e6%89%8b%e7%85%a7

劉軒小檔案
1972 生於臺北市。

1978 進入臺北市光復國小。

1980 移居美國紐約市。

1981 首次參加鋼琴演奏會。

1987 初中畢業,獲總統學術獎及校長獎,並甄試錄取紐約史岱文森高中 (Stuyvesant High School)。

1988 從鋼琴大師雷納德・艾斯諾 (Leonard Eisner) 學琴。

1989 獲選參加卡耐基音樂廳青年音樂家演奏會。
錄取茱麗葉音樂院 (The Juilliard School) 先修班,主修鋼琴及作曲。
獲紐約市高中英語演講比賽第一名。

1990 提前畢業於史岱文森高中。
獲哈佛大學提前錄取。

1991 獲紐約州政府獎學金。
於林肯中心舉行茱麗葉畢業鋼琴獨奏會。
獲美國時報文化基金會頒時報優秀學生獎。
隨父親劉墉赴中國大陸及香港、台灣為《中國文明的精神》鄉野考察助理。
出版第一本個人散文集《顫抖的大地》。

1992 任劍橋WHRB電台Rhythm 95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
在哈佛Adams House發表原創電子音樂作品。
任亞美協會喜來登飯店服裝晚會音樂指導。

1993 任中廣青春網音樂特派員。
主辦哈佛亞美音樂會。
獲布萊佛門音樂演出貢獻奬。
任兒童歌舞團CityStep年會音樂指導。
隨父返台舉辦「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系列演講,為公益團體募款。
出版個人散文集《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

1994 獲哈佛Arts First藝術贊助金,舉辦「零與一之間的聲音」電子音樂會。
返台為台南德蘭啓智中心擔任義工,並與父親義賣有聲書《從跌倒的地方站起來飛揚》。
獲台南市榮譽市民市鑰。
出版個人散文集《尋找自己》。
返台舉辦校園巡迴演講及義賣。

1995 畢業於哈佛大學心理系。
赴馬來西亞舉行「擁抱青年的真實與美麗」巡迴演講。
入哈佛教育學院研究所博士班,主修成長心理學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6 為有聲書《在生命中追尋的愛》錄製旁白音樂,由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出版發行,收益全數捐贈伊甸。
獲僑委會頒發海外優秀青年榮譽獎章。
獲哈佛教育學院心理系碩士學位。
出版旅遊散文集《Why Not? 給自己一點自由》。

1997 應統一企業邀請,在台灣舉辦巡迴演講。
與父親合著出版《創造雙贏的溝通》。

1998 在紐約和波士頓各地nightclub擔任DJ。
主辦電子音樂會Polyphonik (復調)。
在馬來西亞舉行巡迴演講。
任哈佛教育學院研究所助教。

1999 應統一企業邀請,在台舉辦巡迴演講「人生路,不要怕」。
出版散文小說集《作書蟲也作玩家》。

2000 哈佛教育學院博士班學分修畢,開始論文研究。
在馬來西亞舉行巡迴演講。

2001 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出版業 (Columbia Publishing Course) 特訓班。
在中國大陸做演講及宣傳活動。
就職台灣奧美廣告公司 (Ogilvy & Mather) 從事市場研究及分析。

2002 在臺北Room 18擔任駐場DJ及跨年晚會指定DJ。
創辦每月一度的浩室音樂派對Citrus Party。
為NOKIA公司新產品發表會製作來電鈴聲remix,並擔任活動指定DJ。
應聘台灣長澍視聽製作公司,擔任創意、編導。

2003 與豎琴家解瑄合作演出《紅色薩拉邦》跨領域音樂表演。
為台灣何嘉仁拍攝廣告及公司簡介。擔任編導、作曲、編曲。
為ING安泰人壽拍攝3D立體電影《生命與時間》,擔任創意、編導、作曲、編曲、音效製作及混音工作。
為台灣文化局、年代電視公司廣告及電視節目作曲。

2004 赴波士頓進行《百大名校》電視節目錄影製作。
為中國 MTV Style Awards 時尚頒獎典禮擔任音樂製作。
為台灣NOKIA網站製作音樂。
擔任國際Elite經紀公司首度台灣名模選拔賽電視節目音樂總監。
創辦每月一度的Deep Inside電子音樂派對。

2005 經網友票選為台灣最受歡迎DJ。
赴韓國漢城擔任特邀DJ。
於Sony公司之數位相機廣告演出,並製作配樂。
為台灣艾迴唱片發行之《時尚魅音》擔任混音工作。
任Christian Dior台灣香港秋冬服裝發表會特邀鋼琴家。
任Cartier珠寶台灣年度發表會《Panther YG》音樂總監及原曲創作。
為台灣金馬影展頒獎典禮製作紅地毯入場音樂。
任台灣男性時尚雜誌《東西男人》(WE Men) 總編輯。

2006 於墾丁音樂祭《春天吶喊》及《春浪音樂祭》做DJ演出。
任台灣諸時尚派對及發表會(包括Moet & Chandon, Gucci Watches, Johnnie Walker等) 之特約DJ及音樂顧問。
應邀前往斯理蘭卡為Dunhill舉辦音樂講座。
擔任Dunhill Music Academy音樂製作課程講座。
於Discovery頻道旅遊節目《一個城市六個朋友》(Six Degrees) 中演出。
為國際品牌雅芳、佳麗寶、匯豐銀行等製作電視廣告配樂。

2007 爲台灣故宮博物館展覽短片《文物總動員》創作配樂。
任香港連卡佛重新開幕“Fashion Behind the Scenes” 活動音樂總監。
應邀擔任STUDIO A開幕活動特邀表演者暨蘋果電腦專業領域使用者網路代言人。
為賓士C-Class新款上市派對擔任DJ。
於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及《蘋果日報》開設專欄。
與耶魯弦樂團於長春藤校友聯盟年度酒會合作演出。

2008 於中天娛樂台主持旅遊節目《天南地北軒》。
赴首爾擔任Travel & Leisure雜誌創刊派對表演DJ。
擔任Absolut, Cartier, Jaguar, Omega等精品發表會音樂總監。
於「學學文創」舉辦私塾。

2009 出版個人散文集《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
與父親合著《奮鬥書》(中國大陸出版)。
主持飛碟電台《好男好女過日子》帶狀廣播節目。
擔任陶喆世界巡迴演唱會音樂嘉賓。
應邀為BRAND名牌誌撰寫專欄。
演出電影短片《老徐的完結篇》。

2010 與姜曉雯結婚。
赴馬來西亞舉辦巡迴演講。
主持飛碟電台《藝術好好玩》帶狀廣播節目。
女兒劉羽絜出生於臺北。
為聯合報副刊撰寫專欄。
任中華新文化發展協會理事。
任統一阪急百貨、寒舍艾美酒店、Adidas, Hennessy, Longchamp, Mercedes-Benz等精品發表會指定DJ。
受邀於首屆TEDxTaipei擔任講師。
應邀在北京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民航學院作專題演講。
於上海創辦「地球晶英」Crystal Globe 青年領袖營,擔任策劃及講師。

2011 出版個人散文集《隨著城市的節奏漫遊》。
赴馬來西亞舉辦巡迴演講。
為富邦藝術基金會策劃並製作Live On! 公益音樂合輯。
受邀參加中國第七屆全國高校社團會長年會暨新青年領袖論壇。
任鄭州「藍海論壇」企業領袖營講師。
為富邦藝術基金會規劃電子音樂講座,並擔任主講人與主持人。
應邀於陳立夫紀念音樂會擔任壓軸演出。
發表DJ混音專輯《Luxy DJ Series feat. XUAN劉軒》。

2012 兒子劉子川出生於臺北。
應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邀請於高雄主講《中鋼市民講座》。
於台中金典綠園道誠品商場開幕特別活動壓軸演出。
為「KDX看東西」品牌擔任音樂製作及影像監製。
應邀在北京清華大學作專題演講。
獲中國Men’s Uno雜誌頒發首屆「風度人物」獎。
應邀在上海復旦和同濟大學與父親劉墉作父子座談。
完成生平首次51.5鐵人三項比賽。

2013 Cartier時尚派對 活動嘉賓
Michael Kors 時尚派對 活動嘉賓
Carl F. Bucherer 新品發表會 活動大使
台北市政府 特邀講者
台灣大哥大 特邀講者
KPMG 特邀講者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 特邀講者
伊東豐雄 來台記者會特邀主持
馬來西亞、新加坡讀者見面會
Chanel時尚秀DJ
Mercedes-Benz 新車發表會DJ
Intel 年度晚會DJ
Macallan 年度晚會DJ
Marlboro 年度晚會DJ
Ballantine’s 年度晚會DJ
Grand Hyatt 年度晚會DJ
Prestige 專訪嘉賓
中國瑞麗伊人風尚雜誌 專訪嘉賓
天下雜誌 專訪嘉賓
TVBS哈新聞 專訪嘉賓
小燕之夜 專訪嘉賓
飛碟電台:藝術好好玩 主持人
飛碟電台:好男好女過日子 主持人

2014 出版《Get Lucky!助你好運》首週即登上排行榜,銷售突破4萬冊,授權星馬、南韓等國
Adidas I’m a runner 活動大使
Red Bull Wings for Life 台灣活動主題曲創作錄製
Cartier 時尚晚會 活動嘉賓
Michael Kors 時尚晚會 活動嘉賓
世界之都簽約記者會 活動嘉賓
未來兒童創刊記者會 活動嘉賓
心晴博物館 開幕酒會 活動嘉賓
BMW 品牌宣傳合作
Sony 品牌宣傳合作
Citizen 品牌宣傳合作
Simmons席夢思 品牌宣傳合作
TEDx Taipei 特邀講者
TEDx Tianhe 特邀講者
PWC 特邀講者
中國信託 特邀講者
雀巢惠氏全台巡迴講座 特邀講者
遠見雜誌 閱讀教育論壇 特邀講者
KKBOX 特邀講者
法蝶 特邀講者
誠品 特邀講者
台虹科技 特邀講者
東海大學 特邀講者
明道中學 特邀講者
台南教師協會 特邀講者
建國中學家長會 特邀講者
超越基金會 特邀講者
財團法人薛伯輝基金會 特邀講者
IOH 特邀講者
永豐銀行 活動特約主持
誠品25週年 DJ
富邦LPGA 晚會DJ
新聯陽公司尾牙 DJ
Audi 車展開幕DJ
Fresco 開幕派對DJ
公視 人間相對論 專訪嘉賓
中央廣播電台 專訪嘉賓
中天電視 專訪嘉賓
台視 專訪嘉賓
華視 專訪嘉賓
寰宇電台 專訪嘉賓
ELLE 專訪嘉賓
30雜誌 專訪嘉賓
BabyHome 專訪嘉賓
今周刊 專訪嘉賓
法蝶 專訪嘉賓
愛家雜誌 專訪嘉賓
Brand雜誌 專訪嘉賓
潮人物雜誌 專訪嘉賓
ARCH雜誌 專訪嘉賓
Offermann 專訪嘉賓
O’logy 專訪嘉賓
飛碟電台:藝術好好玩 主持人
飛碟電台:好男好女過日子 主持人

2015 北京衛視 我是演說家第二季 冠軍
出版《Get Lucky!助你好運Ⅱ:幸運透視眼》
30雜誌 特約專欄作家
BRAND雜誌 特約專欄作家
富邦蔡家婚禮 特邀主持
RedBull Thre3style DJ大賽 評審
Cartier 時尚晚會 活動嘉賓
Heineken 品牌宣傳合作
ACS 英國特製耳機 品牌宣傳合作
遠傳電信 品牌宣傳合作
奧美集團 特邀講者
遠雄集團 特邀講者
HTC 特邀講者
南山人壽 特邀講者
國泰人壽 特邀講者
Grand Hyatt 特邀講者
貝殼好室 特邀講者
VoiceTube 特邀講者
遠見天下 特邀講者
鼓山高中 特邀講者
帝寶讀書會 特邀講者
BNP Paribas 法國巴黎銀行 特邀講者
香港誠品 特邀講者
台北職涯中心 特邀講者
高雄職涯中心 特邀講者
成功大學 特邀講者
輔仁大學 特邀講者
東吳大學 特邀講者
新營高中 特邀講者
台中華盛頓中學 特邀講者
彰化縣政府 特邀講者
寶成集團 特邀講者
雄獅旅行 特邀講者
田原香滴雞精公司 特邀講者
Cheers雜誌 特邀講者
Havaianas 特邀講者
Tutor ABC 特邀講者
KPMG 特邀講者
資成Pwc 特邀講者
長榮航空 特邀講者
智富月刊 特邀講者
誠品與謝哲青對談,業界首先嘗試Facebook Live直播講座
馬來西亞、新加坡 讀者見面會
Maserati 旗艦店開幕 DJ
Volvo廣告配音製作
Oderbao 品牌宣傳合作
日落春浪Spring Wave Sunset DJ
台視 台灣名人堂 專訪嘉賓
公視 愛的萬物論 專訪嘉賓
中天 小燕之夜 專訪嘉賓
大愛 青春愛讀書 專訪嘉賓
中視 改變的起點 專訪嘉賓
TVBS 少康會客室 專訪嘉賓
蘋果日報 專訪嘉賓
中國時報 專訪嘉賓
自由時報 專訪嘉賓
人間衛視 專訪嘉賓
女人迷 專訪嘉賓
ELLE 雜誌 專訪嘉賓
親子天下 專訪嘉賓
TO GO 雜誌 專訪嘉賓
樺舍Inculture雜誌 專訪嘉賓
陶子晚報 專訪嘉賓
警廣廣播 專訪嘉賓
RTI廣播 專訪嘉賓
Klook雜誌 專訪嘉賓
飛碟電台:藝術好好玩 主持人 (入圍2015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飛碟電台:好男好女過日子 主持人

2016 推出十點讀書會-線上心理課程《劉軒12堂透心課》,上市一週即破萬人訂閱
出版《Get Lucky!助你好運》簡體版,北京、上海舉辦新書發表會
推出眼鏡品牌「XLTt」,群眾集資破千萬,創下全世界同品類記錄
Glenfiddich 品牌宣傳合作
Luxgen 品牌宣傳合作
Disney 品牌宣傳合作 PHILIPS 品牌宣傳合作
ZERO HALLIBURTON 品牌宣傳合作
老協珍 品牌宣傳合作
JP Morgan 特邀講者
奧美集團 特邀講者
力成科技 特邀講者
Luxgen 特邀講者
金色三麥 特邀講者
康橋中學 特邀講者
明道中學 特邀講者
華人健康網 特邀講者
佛光山 特邀講者
法鼓山 特邀講者
真如苑 特邀講者
CNEX 開幕記者會 特約主持
Happier Cafe 線上線下同步講座
馬來西亞、新加坡 讀者見面會
杭州ADM博覽會 閉幕講者
關島音樂季 台灣代表DJ
BVLGARI 年度晚會DJ
Audi新車發表會 DJ
浙江衛視:言值大作戰 特邀來賓
中天 小燕之夜 專訪嘉賓
北京Men’s Uno 專訪嘉賓
飛碟電台:藝術好好玩 主持人 (入圍2015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飛碟電台:好男好女過日子 主持人

劉軒Gallery
sl-%e5%8e%9f%e4%bd%bf%e7%94%a8%e7%85%a7%e7%89%87 SL2.jpg SL5.jpg SL3.jpg SL4.jpg
記者請劉軒回答的問題
劉軒最近為在大陸再版的《叛逆年代》回答了一些記者的問題,以下是訪談的內容。想瞭解劉軒近況的朋友,請看!

1.你的書名是《叛逆年代》,因此,很多讀者的第一個興趣點是你原來究竟有多叛逆?

這是個好問題。我這樣說吧!我的書不是一本《少年流浪記》或是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因為我沒有在裏面提到任何所謂〞大叛逆〞的事情。我不曾離家出走,也沒有加入紐約的街頭幫派。就行為上來說,我還算是蠻乖的。但是,我在書裏提到的叛逆是一種心境,而所謂叛逆年代的開始,是當我第一次開始質問自己的生活的時候。我還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在高二,每天在史岱文森高中各種課業及社交的壓力。一個問題逐漸地浮上心頭︰「為什麼要那麼累?我的生活在哪里?我的興趣在哪里?為什麼老是在拼第一,到底生活的意義在何處?」自從那時,我開始尋找自己,找一個不負我心的生活態度。
當然,不可忽掠的是那時候我也正進入青春期,許多身邊的朋友都開始與異性約會,甚至開始發生性關係。在這方面,我跟朋友比較之下就不及格了!現在回想當時的心情,會覺得這是個錯誤的想法,因為本來感情這種事情是無法與他人做比較的,但我也當然也希望得到女生的青睞,而不是在每個學校舞會都當個「壁虎」,害羞地黏著牆壁不敢動!因此,我那個時代會花上一個多鐘頭照鏡子、弄頭髮,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酷一點,都是為了這個簡單的原因。但是換個方面想,我的這些行為也讓我認識自己,學會展現自己,並開始發展自己的風格的時候。

而另一個心中的叛逆點,來自我的文化背景。我八歲就移民美國了,在學校也多半都交外國朋友,所以我的許多想法受他們的影響。在那個時候,我誤認為西方的教育就是自由的、放縱的(其實不是如此),而因為家裏管的較嚴,讓我認為我的中國背景就是一個很大的限制。我痛恨週末上中文課,更覺得我老爸逼我背的文言文全是為了折磨我。我的反叛態度也造成了與家裏溝通上的隔閡,讓家人受不了,也懶得再跟我辯的時候,就落下一句 “Because you are Chinese!”為此,我好幾次想踢開家門沖出去。
其實叛逆是什麼?叛逆就是在發現世界是不平等之後,開始與自己的命運接洽的時候。為了主導我的命運,我時常都在叛逆!

2.你覺得和你身邊的同學、朋友相比,是你叛逆,還是他們更叛逆?

在外表上,他們顯得比較叛逆。我有許多朋友來自分裂的家庭、困苦的環境,可能從很小就得自己摸索生活的路線,沒有大人指導。這些早熟的同學,在像我這個「溫室花」的眼裏,似乎多了一種說不上來的街頭智慧。其實,人都從痛苦中學習,而他們的街頭智慧也可能來自許多生命的慘痛教訓,而像我這種人儘管學他們的穿著和舉止,也看起來彆扭、不對勁。

我也只不過希望有他們的世故,他們對世界的掌控。有時候我會嫉妒他們的自由。像是我有個朋友,高中有一年暑假就自己從紐約一路搭陌生人的便車跑到加洲。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幾乎不可思議的事。但是我覺得很叛逆的行為,搞不好對這位同學的家人來說,是很能被接受的。我現在還是覺得那很了不起,但旅行和流浪對我來說,已經不再是叛逆,雖然我也認識一些同年齡的朋友,到現在家裏還不放心讓他們出遠門;他們搞不好認為我很叛逆!叛逆常是為了突破限制,而只要心靈夠成熟,能夠負擔自己選擇的後果,就不一定是件壞事。永遠被養在小盆子裏的植物,也很難長成大樹啊!

3.現在回過頭來看,你怎麼看待你曾經的“叛逆年代”?你書的讀者大部分正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有什麼忠告給他們?

叛逆的年代是開始認識自己的時候,所以保持個學習的態度!而認真的學習是應該謙卑面對的。不要怪自己的命運;那是你在這個人生牌局中被發到的牌。你怎樣打出手上的牌,才是你的個人風格。美國人常說︰”Use your head!” 用你的腦袋!不要出老千,也不要傻呼呼地把你手上僅有的牌給丟了!

4.在你的成長道路上,你父親對你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什麼給你印象特別深的事情嗎?

我父親對我有極大的影響,尤其是他積極的人生觀。他的高道德水準也讓我敬佩。他是個強勢的父親,時常把我壓得喘不過氣,也因為他很成功,我很害怕在他面前失敗。
他是我生命中的巨人,因此他偶爾露出較脆弱的一面時,總會讓我有很深的印象。像是最近有一次他晚上突然氣喘發作,打電話給我,叫我準備隨時可能要陪他去醫院。他的聲音聽起來好虛弱,好不像他。我記得感覺頭皮發麻,瞬間好像有許多重擔落在肩上,不知道這麼說對不對,但那種感覺,也突然地讓我覺得強壯起來。我雖然不一定能像他一樣創業垂統,但我知道遲早有一天,自己也必需單肩扛起家裏的責任。

5.成為劉墉的兒子,是幸運多還是負擔多?你怎麼看待你父親?看待他對你的教育?

我不能說當他的兒子很容易,但每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我無從比較。幸運的是,我父親對人生的萬般面貌都有一番很具條理的看法,他也從我小時候就教我認識這個世界。困難的地方是因為他的思想是那麼的完整,那麼的「系統化」,讓我很難有辯論的空間和犯錯的餘地。我一向深信人是從錯誤中學習的,所以我長這麼大,還在學習如何犯錯。

6.你多大第一次讀你父親的作品?喜歡嗎?你年紀輕輕也已經寫了4本書了,你怎麼評價自己的作品?寫作上會受父親的影響嗎?

哈哈,遠在我開始讀他的書之前,我早已經在聽他說故事了。吃飯時間常是聽他說故事的時間,而他每次在想一篇文章,也會在餐桌上高談闊論。所以我有時候會開玩笑說《超越自己》和他的許多勵志作品是他天天在餐桌上,喋喋不休地對著我「訓」出來的,相信他最近的《靠自己去成功》也曾造成我妹妹不只一次的消化不良。

我從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幫我父親把他的一些畫論畫法書籍翻譯成英文,而我妹妹目前也接棒開始與我父親一起編書,所以可以說我們全家的生活,都跟他的書有極度密切的關係。我覺得我父親的聯想力,和他能從描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而寫出發人深省的句子,是讓我相當佩服的。但奇怪的是,就他的作品而言,我最喜歡的,像是《在靈魂居住的地方》(不知在大陸是否曾出版)經常是他賣得最不好的書!

對於我自己的作品,我覺得自己還有太多要磨練的,無論是對人生的見解和經驗,或是寫作的技巧。一個作者最厲害的功夫就是把人生中無法言喻的領悟表達在紙上,讓人看了有深入心底的共鳴,而這是我希望有一天能夠辦到的。我父親曾經給我一個建議︰「只要你有想法,就把它寫出來!」這麼簡單的一句話,到現在還是讓我非常困惑,因為在我仍舊算年輕的心裏,時常事情還沒有一番道理,只有感覺可言。感覺也可以當道理嗎?就我所學的心理學角度來說,感覺的確是一種道理!想得太多,反而就寫不出來了!

7.你的學生時代大部分是在美國度過的,接受的是美國式教育,現在你怎麼看待美國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體制相比呢?

就教育的目標及科目來說,中國和美國的教育幾乎是一樣的。最大的不同,是在教育的態度上。在美國,老師可能會鼓勵學生直接叫他們的名字,儘量與學生拉近距離,而且在日常教育中,美國人非常重視個人種族、宗教信仰、及隱私權的問題。這種態度影響了美國老師如何獎賞及懲罰學生,也影響了學生怎樣看待自己在學習環境中的定位。可以說,美國的個人意識比較強,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意識較弱。我在這裏刻意避免談「填鴨式」(Rote learning) 與「蘇格拉第」(Socratic Method) 式的教育差別,因為很多人認為中國教育屬於前者,美國教育後者,而這太籠統了,也不能說是完全正確。我覺得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如何培養出一個「全人」,而在這個方面,中國和美國都有該向彼此學習的地方。

8.你很小就出國讀書,現在大陸也有很多孩子年齡不大就被父母送出國去讀書,你怎麼看待這件事,對這些父母和他們的孩子你有什麼建議嗎?

每個人的天生人格不同,面對新環境的抗壓力也不同,所以小留學生即使在同樣的環境下,也會有不同的造化。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認為孩子還不夠成熟,就不要太早把他們放逐海外。而且對孩子影響最大的,除了長輩之外,就是同儕和朋友,所以要非常關心孩子的社交圈。這不代表你必需去干涉他們的社交活動,但至少要瞭解,尤其當孩子碰到文化差異所引起的困惑的時候,要適當地跟他們講道理,也要聽他們說道理。這表示家長也必需保持很開放的態度,尤其如果孩子離自己很遠。讓孩子覺得自己家人永遠是最可靠的精神支柱!

9.從你的經歷看,你從小受過很多藝術方面的薰陶和訓練,得過很多獎,稱得上多才多藝,後來你上哈佛選的卻是哲學,現在對哪方面感興趣?你怎麼看個人興趣和將來的職業發展間的關係?

我在哈佛轉系轉了兩次。一開始我修音樂,但發現音樂系過於理論化,不合我口味,於是轉修經濟,想學一些賺錢的技巧。但哈佛的經濟學也是很理論派的,而當時我修了一門心理學的初級課,覺得很感興趣,就朝著那個方向繼續了。就我的畢業班來說,幾乎我認識的所有的同學畢業後跟從事的行業跟他們的主修都沒有什麼關係。其實我覺得一個人在大學修什麼不是很重要,而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思考,如何控制自己的時間,如何發展自己的潛能。有了上述三個條件,應該沒有什麼行業是不可能的。

舉一個例子︰在哈佛,許多畢業生都希望進入顧問公司(Consulting Companies),因為薪水高,有許多旅行的機會,對未來的發展路徑也相當不錯。但哈佛沒有「顧問」這樣的課程,而顧問公司也不指望你有任何顧問的背景。有一家很有名的顧問公司,曾經在面試時問過我同學︰「以你估計,美國人一年吃掉幾粒爆米花?」這樣的問題,要怎麼回答?我同學從一些基本資料開始(美國的人口),分析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什麼時候最愛吃爆米花),什麼地方最可能出售爆米花(像是電影院),美國有幾家電影院,平均有多少人看電影會買爆米花,一筒爆米花裏大概有幾粒,等等…這些資料不一定要完全正確。其實這個公司要看到的,是面試者的思考邏輯,如何把一個複雜問題分解成可以被研究的工作模式(process)。也難怪他們來哈佛的時候,就很高傲地說︰「你們會念書,這我們早就知道了。現在我們要看看你會不會思考!」

10.青春期遇到的很大問題就是性方面的,你的青春期怎麼過來的,在性方面碰到過什麼問題或是困惑沒有?怎樣解決的呢?你的初戀故事發生在什麼時候?可否說來聽聽?你父親在這方面有什麼特別的“指教”給你?

我的青春期,像很多年輕人一樣,是在焦慮與困惑之中「熬」過來的。這個問題太大了;比較「有味兒」的故事,包括我的初戀,還有我老爸的教育態度,都在我的書裏寫得很清楚!

11.談談你目前的狀況,聽說你在開自己的公司?你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打算?除了職業方面,生活上呢?你怎麼看待現在的年輕一代對待事業和家庭的態度?

我的確目前在經營自己的事業,也就是在影音製作中擔任創意與編導的角色。雖然這好像跟心理學沒有直接關係,但是我在心理學的研究也有時會派上用場。我其實從很小的時候就對這個方面有很大的興趣。在初中,我就曾經爭取以「拍電影」的方式取代寫讀書報告!我目前手上總是有三、四個案子同時進行,真的算是很忙,但我也非常重視自己的個人時間,不論是閱讀、看電影、聽音樂等,隨時都在吸收資訊。
我覺得我和年輕一點的一代都很幸運,能夠享受父母親努力的成果,讓我們有多種選擇。這是一個資訊時代,世界很不同了。事業上更需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獨特的見解,但是家庭的愛和人倫道理是不會改變的,我也希望年輕的一代不要忘了自己生活的「核心」在哪里。

12.你父親劉墉23歲的時候就有了你,你想過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嗎,可能有些冒昧,你會怎樣教育他,或者說給他一個怎樣的童年,會像你父親給你的那樣嗎?

成家生子,的確會讓一個人迅速長大。當我有一天有小孩的時候,我大概會跟我父母親教導我一樣吧!我會儘量給孩子選擇,鼓勵他培養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想法,並學會做決定及承擔自己決定的後果。我也會鼓勵孩子多運動,參加球隊,因為我覺得球隊不但可以讓小孩學到團體精神,更可以教導孩子如何面對失敗!

13.來過大陸很多次吧,有什麼感覺?對什麼地方、什麼人和事有特別的印象?

每次到大陸,大陸都看起來不一樣。城市一直縱面發展,人文、娛樂方面也走向時尚化。當我在逛北京的老胡同,看到有多少將被拆除的時候,心中不禁惋惜,但我也反問自己是否只是帶著觀光客的心態,想保留舊時代的東西,只因為它們對我的距離較遠,看起來比較浪漫?

對我來說,在許多次的大陸旅行中印象最深的,是在四川靠近九寨溝的山區騎馬。有一天我在4000多公尺的山頂上紮帳篷過夜,早上醒過來,看到眼前的萬重山影,一片片的霧氣像山水畫一樣,突然有一種感覺︰人是活在天地之間的。不管我們住在多高的高樓裏,有一天我們還是會被埋回泥土中。偉大的中國文化,是從這個偉大的山水之中生出來的。在那片壯闊的景象裏,我看到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臉。

14.在臺灣,你和你父親曾經連袂登臺演講,反響強烈,11月份,你們父子還將來大陸做演講,能先給我們的讀者透露一下你們的演講內容嗎?有什麼興趣點給聽眾?

目前,這個計畫還沒有確定,但我和我父親平常討論的內容有許多,我們時常有各別不同的見解,想必到時候會在臺上展開一些辯論。歡迎各位來「觀戰」吧!

Share Button
TAGS
SYZ站長

SYZ站長

水雲齋的「心」很大,但「規模」很小,於1991年成立時,以《超越自己》和《我不是教你詐》等勵志出版品影響了大中華地區數代青年學子。20餘年來,水雲齋以「文學、藝術、教育」為主力營運方向,承接影視專輯策劃製作、舉辦演講和企業訓練、與國內外眾多基金會合辦公益活動,並持續捐贈資源給國內外公益組織,致力於對社會有正面的貢獻。